第一节 中国手语推广
手语是由于聋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已作为聋人的一种语言,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手语包括手指语和手势语。手指语是用手指的指式变化和动作代表字母,并按照拼音顺序依次拼出词语;在远古时代,全人类都处在简单的有声语言阶段,常常用手做各种姿势来表示意思,这样的手势大多数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动作,叫作自然手势,此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聋人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开始创造出具有语言性质的手势,这种在有声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与有声语言密切结合的手语,称之为人为手势。自然手势和人为手势结合成为手势语。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如同汉语有各地方言一样,手语也有各种不同的地方手语。 50 年代后期,中国聋哑人福利会修订出一套《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四辑),这是我国聋人手语规范化工作的开端。 1979 年,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将原有的四辑修订为两辑,定名为《聋哑人通用手语图》,以后,又陆续编纂了第三辑和第四辑。 1985 年底,又对这四辑单词进行增删、修订,在 1987 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手语工作会议上,将《聋哑人通用手语图》易名为《中国手语》。 1990 年,中国聋人协会编辑的《中国手语》工具书正式出版发行, 1994 年又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手语》续集。 2001 年 6 月至 2002 年 12 月,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和中国聋人协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对《中国手语》进行全面修订,对进一步推广手语,规范手语,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节 盲文推广
盲文,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 1829 年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发明了点字,它是用六个凸点组成的符号体系,以点数的多少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符形。这套凸点符号体系,共有 63 个符号,盲人用指尖触摸、辩认非常方便,也可用特制的工具(打字板)或打字机在厚纸上书写(锥出凸点),也可以用特制的机器打版印刷或浇铸铅字排印。点字早在百年前就已经为全世界所公认,是盲人用以制定本民族盲文和国际通用性的音乐及数理化符号体系的最好的载体。
我国最早使用的通用汉语盲文叫“康熙盲字”,俗称“ 408 ”。这是一种代码性质的盲字,以两方盲符的排列组合,组成 408 个号码,代表汉语的 408 个音节,每个音节按一定规律变换其图形可以表示四声。 20 世纪初,“心目克明”盲字开始流行于除东北以外的地区,它以南京音为标准,有 18 个声母、 36 个韵母,声韵双拼为一个音节,再加上另一个盲符标调。
1953 年开始,全国普遍推广现行盲字,它是以普通话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拼音盲字。它有 18 个声母、 34 个韵母,声韵双拼为一个音节,用另一个盲符作调号。
1975 年,盲文工作者提出了盲文改革,历经十几年的研究和探索,确定 了“汉语双拼盲文”方案。它是以两方盲符拼写汉语的一个实有音节,即带调音节,声方在左,韵方在右。声方有声母、半声母、介母和零声符;韵方有韵母、零韵符和调号。